首页 >  教育 > 

不要让课题的负作用毒害了青年教师

原标题:不要让课题的负作用毒害了青年教师

江苏 苗蔚林

近日,在审核一些中小学教师申报县区级的课题,在课题指南里,强调课题一定要切合教学实际,不得搞一些“假大空”的东西,要把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困惑在课题中研究,总结经验,寻找解决困惑的途径。然而,在数百个申报的课题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了课题的负作用,对青年教师的“毒害”。

其一,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课题定位在空洞的理论上。比如,某课题:“思维可视化在中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研究”、“自然文化视野下的中学生习作训练方法研究”。课题申报人懂得“思维可视化”吗?懂得“自然文化视野”吗?是不是就知道一个概念,就生搬硬套地嫁接到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这种以所谓新概念、新理论来研究中小学教学的现象在近年来的一些论文评比中也有一定的市场,一些专家评委似乎很喜欢这样的研究,这样的研究除了标新立异外,与教学质量提升有何积极意义?课题申报人、论文作者能够通过“思维可视化”去推动自己的教学工作吗?不会的。不过是用这个名词,挖空心思写一篇文章罢了。

其二,相当一部分教师刻意拔高自己的课题。比如“综合实践课程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研究”、“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科情境教学策略研究”。作为一个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某学科课程的“作业设计与评价”,你能研究个啥出来?“情境教学策略”同样是刻意拔高,实际就是一个教学方法技巧的研究。申报人非要弄个“高大上”的样子,给人感觉不知所云。为什么中小学教师申报课题会有这样的情景呢?问题出在一些教科研院所,有关部门在课题指南上,就特别强调要用这样的标志性词语,否则不予立项,那教科研院所为什么喜欢这些“高大上”的词语呢?我们就不去妄加揣测,估计明白人会知道。

“上好之下必甚焉”,于是本来会说话的老师们,被专家学者教育的连话也不会说了,弄了一些什么理论、什么新词,都是连自己也似懂非懂的“之乎者也”,把本来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课题研究搞得云里雾里,真的是害人不浅!